10/20/2010

笨蛋,問題不在英文爛

馬總統
日前接受美聯社專訪,「2012年連任後將與對岸進行政治對話」的內容披露之後引發軒然大波。雖經府院上下發動危機總動員,要求美聯社「更正」,然而美聯社堅持新聞正確無誤,只願意把「馬英九表示在兩岸經濟議題解決後,台灣準備好(ready to)與大陸進行政治對話」修改為「不排除(open to)」。

這場風波至少暴露了兩個事實,一是馬總統的英文能力的確不足以用來談論國家大事,其次是,外國媒體很難搞,絕對不像台灣媒體這般具有彈性。不過我們的注意力不應該只放在這兩個很多人早已熟知的事實上,因為執政當局對此一事件的驚慌反應,反映出很多線索--關於此時此刻台灣與中國關係的線索。



馬總統在澄清聲明中強調:訪談中他並未提及進行政治談判或時間表,目前兩岸政策仍是「先經濟後政治、先易後難、先急後緩」...同時他也沒有說出「兩岸政治統一」的字眼...台灣人民對於政治的議題,尤其是兩岸統一議題並沒有準備好。

政治對話等於統一談判?

我們不必去抬槓誰主張統一、誰又是維持現狀派與獨派,因為即使所有的國際媒體都看出以馬總統為首的泛藍陣營是歡迎統一的,然而各種民調都顯示台灣的主流民意已經明確拒絕統一,因此沒有任何主流政治人物會傻得親口說出「統一」這樣的骯髒字眼。此番美聯社記者忠實報導他們所相信的事實,雖經馬政府強烈否認仍堅拒改口,我們只能說,這是兩造各執一詞(Your words against mine.),沒有一方是贏家。不過一場元首專訪搞成如此狼狽失態,而且是前科累累地狼狽(還記得"in the next decades"嗎?),實在很難令人對這個政府產生信心。

馬政府之所以如此急於澄清、抗議,主要是因為報導中「2012年連任後將與對岸進行政治對話」直接牴觸了兩岸高層多次宣示的「不設時間表」的共同態度,可能使台灣佔多數的現況派民眾發生恐慌;更糟的是,美聯社記者又把「政治對話」與「政治統一」混為一談,不但對馬總統2012年的連任展望產生直接傷害,國民黨眼前的五都選情都不免遭到池魚之殃。

馬總統眼看苗頭不對,事後緊急消毒:台灣人民對於政治的議題,尤其是兩岸統一議題並沒有準備好云云,則屬於弄巧成拙的移花接木之術。既然七、八成的台灣民眾不贊成統一,何來有沒有準備好之說?就好像我在漢堡與狗屎之間選擇了漢堡,你能說我「並沒有準備好」吃狗屎嗎?此一笨拙的畫蛇添足,反而讓許多人看到了馬總統內心隱藏的潛台詞:不管你是否贊成統一,都得準備和對岸談統一!

進一步看,所謂兩岸的「政治對話」,自頭至尾都是一個沒有明確內容的東西,沒有人知道可能會出現什麼樣的議題,不過從中國的一貫立場觀之,台灣如果不先承認「九二共識」,馬政府即不可能得到對岸的配合來推動ECFA大計;而下一階段的兩岸政治對話能談些什麼,自然都不可能脫離中國既定的對台政策框架,因此讓「政治對話」的定義一片空白,實屬兩岸高層共同研發的「創造性的留白」或「策略性的留白」,目的只是暫時使台灣人晚上能夠睡得著覺。

再看看馬總統提出的兩岸關係發展原則--「先經濟後政治、先易後難、先急後緩」,乍看之下,彷彿輪到台灣宣示對等自主的立場了,然而事實卻遠遠沒有那麼亮麗,原來馬總統只是把先前中國對台辦主任王毅關於推進兩岸關係的「指導」拿出來照念罷了(見參考資料三)。

分析至此,恐怕沒有人能再責怪美聯社記者把「政治」與「統一」混為一談了。

先經濟、後政治?

更加令人沮喪的是,「先經濟後政治、先易後難、先急後緩」的原則,看似既合理又穩健又安全又保險--然而事實上,它只是一層薄得可憐的糖衣罷了。

先急後緩、先易後難,人之常情而已。明智的政治學者反而經常告誡為政者,切莫只因忙於「急迫」之事而疏於「重要」之事;而先易後難裡的「難」在兩岸關係中意味著什麼,相信人人都很清楚,這部分只是晚些臨頭,遲早仍須面對。中國在兩岸關係和緩的氣氛下,依然不斷增加對台部署導彈,外交上的堅持絲毫不退,對台灣「各自表述」、「互不否認」的主張一概不認帳,主要目的即在於累積壓力,儘早逼迫台灣去面對這個「難」。

至於先經後政,則是兩岸關係發展原則裡最大的騙局。

至今風波未止的中日釣魚台摩擦,看似十足的政治事件,然而中國威脅停止對日出口稀土、大批取消赴日觀光團,則屬於經濟手段。

挪威因民間的諾貝爾獎委員會把和平獎頒給劉曉波,面臨中國全面降低兩國關係的報復,經貿活動亦難倖免....

前幾年,美國與法國之間因對台政策的出入而造成大筆中國飛機訂單轉手。

由於「阿妹事件」殷鑑不遠,近年台灣藝人一律主動迴避出席正式的官方活動,中國不啻已經先在演藝界統一了台灣。

去年高雄電影節放映熱比婭的紀錄片「愛的十個條件」,雖屬民間文化交流,亦無法倖免於中國全面的經濟抵制,一年多以後的今天,高雄在中國觀光客的心目中依然具有濃濃的禁忌色彩。

馬總統擴大兩岸全方位交流以來,台灣國土上不斷上演自動撤國旗、甚至禁止國旗的怪象。

這類的事例每天都不斷發生,聰明的你,請告訴我什麼是經濟,什麼才是政治?哪些應該先,哪些應該後?

對北京獨裁政權而言,所有的學術、文化、媒體、娛樂、經濟、科技....活動,平時不被允許違反官方的意向,必要時均必須以服務政治為最高目標,更無一不會淪為政治勒索的籌碼--台灣在這方面的第一手經驗尤其豐富,為什麼「先經濟、後政治」自欺欺人的荒謬邏輯依然能夠迷惑我們?

夠了吧,我們的問題不是馬總統的英文能力。


----------

參考資料:
1. 美聯社堅持:我們的新聞正確無誤
2. 馬總統愛用英文受訪,常被曲解…
3. 王毅:繼續按先易後難先經後政推進兩岸關係
4. 美聯社:2012兩岸政治對談 馬澄清 府抗議

1 則留言:

© 2010 本部落格內容均屬個人創作.轉載必須註明來源及原始網址